■本报记者 彭德倩
“博物馆热”持续升温。线下打卡展览、线上云逛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休闲和社交方式。当这一过程中的公共学习需求日益迫切,现场解说服务水平的提升聚焦目光。
走进展览现场,我们目睹人工免费讲解陷入效率与质量的两难,旁观同一场展览中官方与社会讲解团五团竞发的“混战”。我们倾听带娃家长的苦恼,也看到电子导览面对的内容、技术瓶颈。
(资料图)
博物馆,城市文化的会客厅,究竟需要怎样的“旁白”?
地点:上海博物馆
人工讲解与电子导览 看似共存,实难互补
走进上海博物馆,公告当日展厅公众讲解时间安排的牌子在靠墙一个不起眼处。微信公众号上也并无相关内容,全凭参观者现场询问,无缘就会错过。
细看公告牌——三楼:中国历代书法馆,无安排,中国历代绘画馆,9:30,13:00;四楼:中国明清家具馆,9:30,13:30,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,10:15。
10:30,走到四楼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门前,一块黑色指示牌面墙而立,不一会儿,一位身穿藏青色工作服的梁姓讲解员过来将牌子有字的一面翻出来,“本展厅现有义务讲解服务”白字醒目,一对母子看到后立刻走上前询问,讲解员戴着口罩,笑眼弯弯点点头,伸手示意,开始“1对2”讲解。仔细看才发现,她没有戴话筒,讲解时轻声细语。
从服饰部分到饰品部分,一路讲来,穿着白T恤的男孩完全被吸引,一改最初的羞涩,问出各种有趣问题。看到全套米白色的赫哲族贴花鲑鱼皮男服时,一句“一件衣服需要多少条鱼”笑倒了妈妈,考倒了讲解员。走到摆放着蒙古族铜象棋的玻璃柜边,他惊讶极了,眼巴巴看向讲解员阿姨:“跟国际象棋长得好像啊!”“你仔细观察一下,有啥区别吗?”讲解员耐心等他看了一会儿后才一一介绍,“瞧,棋子里没有马,有猎狗,没有大象,有骆驼……”
这时,在一群家长带领下观展的五年级孩子围上来一起听、一起看,接着便自然而然跟着原本的“3人组”移动,其中有个皮孩子开小差没跟上,被妈妈一把“拎”过去听讲。此时,展馆中更多人发现有专业人工讲解服务,跟上的人越来越多,“3人组”转眼变成了“8人团”“12人团”。在外围的人不仅看不清展品,也听不到讲解,一个穿黄色T恤的男生这边钻钻、那边钻钻,还是没能挤进人群,懊恼地回头望着妈妈摊手。
很快,“12人团”又回到了“3人组”,一个多小时的讲解结束后,讲解员梁女士微笑着与母子二人打招呼道别。她即将离开展厅时,另一位年轻观众追出来问展览相关问题,她也一一解答。
“看来观众很需要这样的公众讲解服务,为什么不戴上话筒讲呢?这样不是效果更好吗?”记者问。讲解员梁女士回答,不戴话筒也是出于多种考量。观展观众需求不同,有的希望得到专业讲解,有的喜欢独自安静看展,若戴上话筒,可能打扰其他观众,也影响了感知历史文化的整体氛围。而若不戴话筒,每次只能服务很少观众。
那么,能否通过电子导览这一新技术,让更多观众获得需要的讲解服务呢?在展厅工作人员的指引下,记者来到一楼服务台租借多语言电子导览器,单人单次20元,亲子单次30元,两者的区别是后者设备上多插一副有线耳机。使用说明上写着,输入展品标签上的数字,即可收听讲解。
回到四楼展厅,全场数百件展品,仅有10件左右的展品标签上贴有数字。也就是说,只有约1%的展品,可以听到语音导览。身边一位奶奶带着孙女来看展,一边看一边嘀咕:“只有那么少能听,真不合算,下次不要借了。”
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听的展品介绍,在设备上输入“473”,“彝族彩绘漆餐具”7个字显示在屏幕上,耳边普通话男声开始娓娓道来。比起展品标签上简单的品名、来源,语音导览里的介绍有不少延伸,如详细介绍了餐具中酒壶设计的匠心巧思。
而在一楼的“实证中国”展中,电子语音导览设备接连遇到两位带娃爸爸的“吐槽”。
高先生女儿今年2年级,正站在展品“石锛”前,父女俩一人一只耳机正在听讲解,听着听着小姑娘就没心思了。“我们这个是30元的亲子导览,可是好像仅仅是多了一副耳机,如果内容能结合孩子的兴趣点开发一个亲子版就好了。”他说,“比如在讲古代用具的时候,说说可以对应到现在的什么工具,这样更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,也更生动些”。
在展品“玉三叉形器”前,李先生与7岁的儿子同样一机相连。“我想提个意见,亲子版介绍展品时,能不能不要头一句千篇一律是‘某某地方出土’,对小孩子来说这样一下子吸引力就没了。”他还建议,亲子版电子导览器尝试适配无线耳机,否则很不方便。
地点: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馆
官方免费讲解、社会收费讲解
同框并存,五团“混战”
志愿者陆陆从2015年开始参与博物馆讲解服务,遇见过很多观众,在她看来,观展者各有所需,有的只想打卡,有的看个热闹,有的希望能有专业上的收获,有的爱听故事,甚至对讲解时长的需求也各有不同。
同一展厅中,如何各取所需、互不打扰?社会第三方机构参与的个性化讲解服务可以带来怎样的新体验,给展览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?
9月10日下午,记者走进UCCA edge(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馆)。正在举行的《现代主义漫步——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》布展于两层展厅,14:30开始,包括官方免费讲解、社会机构收费讲解团在内的5个团,让这里热闹起来。由于需要在一些画作前停留一段时间,几个团的动线常常“撞上”,需要临时协调与等待。“现在还不算拥挤,暑假的时候才是人多团也多,一眼望去全是人。”现场保安人员说。
据悉,展方在周日14:30和15:30两个时间段提供免费讲解。14:30,展览入口处,身穿米色风衣的讲解人员已经就位,面向十多位等待已久的观众,从门口石柱的意义开始细说。
再往里,保罗·克里的画作《女孩间的场景》前,8位小朋友席地而坐,专心聆听,他们和身后的家长一样,每人耳朵上都有一副无线耳机,面前,一位身穿西装的男老师讲得眉飞色舞,举着平板电脑一幅幅展示作品。看到孩子有坐不定的苗头,他鼓励道:“你们让我看到一流的展览,就有一流的观众。”
过后查询发现,这是一个社会机构收费带看展的课程。观展时长安排105分钟,非会员活动价格为438元一大一小(不含展览门票)。
在展厅的另一边,戴着紫围裙的刘麟正领着两个小娃娃看展,从“不能越过止步线”教起。
刘麟的同事,一头醒目绿发的黄玥霖则带着几位戴耳机的大人,正说着毕加索那幅《绿指甲的朵拉·玛尔》。她的“学生”,一身蓝裙的沈女士说,“黄老师讲得特别好,我跟着他们‘刘老师家’好多年了”。据了解,这个展览的跟团价格为亲子398元/组,成人228元/人,时长165分钟。
“刘老师家”是刘麟和黄玥霖于2015年联合创立的美术馆公共教育研学机构。2004年起,两人先后进入专业艺术领域工作,积累了十多年的美术馆展览策划及公共教育经验。
8年的创业过程中,他们将带团规模定位在“亲子每团8组以下,家长与孩子分开看展,互不干扰的精小团”观展模式。一个负责带少儿团、一个负责带成人团。前者设置观展任务书,理出清晰的脉络,通过问答讨论,让孩子更好地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;后者更加注重展览全面性概念和观众独立思考的引导,按照策展路线,将艺术家前期后期的风格变化与背景连接起来讲。面对同一幅作品,两个团的讲解内容和方式完全不同。不少孩子从少儿团跟到了成人团。
社会机构带看展服务是否会影响展馆秩序?对于这个问题,刘麟认为双方加强沟通、交流,不但不影响,还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例如东一美术馆观众较多,馆方会提前与有预约的机构协调,稍稍错峰。朵云轩展馆有不少美术培训机构带来学生观展教学,对此,馆方还会免费提供空间,让参观者看完展后,可以马上进行一些绘画实践,加深对艺术的理解。
“这个市场是非常被看好的。2016年开始就陆续有三四家风投来问,不过我们认真考虑后都回绝了,因为满足不了他们提出的条件。”刘麟说。风投注资最关心的是“能否复制”“能否高盈利”。他和黄玥霖觉得,目前自己在做的是个性化的美术馆公教,一展两词(少儿版和成人版)都是现做,没办法使用模板。另一个顾虑是担心失去选展的客观性、自主性。黄玥霖说,不希望因为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只做“流行”的展,目前的模式下,收入“够交社保”就可以了。
对于未来他们所要面对的行业竞争。两人认为,机构和品牌会越来越多,营销也会越来越“狠”。当盘子越来越大,观展讲解质量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如何保证,是一个重要问题。(解放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