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国好声音第二季》上
(资料图)
凭借一首《无法逃脱》
在盲选阶段就技惊四座
并最终拿下全国亚军
的歌手张恒远因病去世
年仅37岁
图源:张恒远官方微博
相关消息一经发出
就引发了网友的高度关注
有大V透露
张恒远因患黑色素瘤去世
据悉
这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
《非诚勿扰2》中
孙红雷饰演的李香山
就因脚底长了晚期黑色素瘤
特别举行了一场人生告别会
▲孙红雷饰演的角色“李香山” 影视资料图
张恒远因病去世的消息传出后
不少粉丝在其微博下留言
表示难以相信
也有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关注
这个藏在身体里的“沉默杀手”
其实
几乎每个人的身上
都能找到大小不等的黑痣
这些黑痣
有的常年不会发生变化
长在特别的位置还挺有美感
但有的痣却会危及人的生命
看到这里
你是不是有点被吓到
赶紧看了一眼身上的痣
就怕哪一颗变成“深水炸弹”
先别急
今天开屏新闻就带大家聊聊
关于“黑色素瘤”的那些事
什么是黑色素瘤?
黑色素细胞是皮肤里一种特殊的细胞,黑色素细胞可以产生黑色素,而黑色素可以减少阳光对皮肤产生的损伤,对皮肤有很重要的保护作用。
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的肿瘤,可发生于皮肤、黏膜、眼睛葡萄膜及软脑膜等不同的部位或组织,是一类疾病的总称。
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,黑色素瘤发病率并不高,中国等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相比相对较低,但却是一种恶性程度相当高的恶性肿瘤,黑色素瘤早期治愈率较高,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5%—10%。
黑色素瘤很常见吗?
黑色素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肿瘤之一,也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之一,年增长率为3%~5%。
我国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低,但是在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,每年新增长的患者数量约2万人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女性方面,黑色素瘤为25-29岁的常见肿瘤,且发病率快速上升;男性方面,黑色素瘤占据了30-40岁肿瘤的15%。
图源:人民日报
痣可能变成黑色素瘤吗?
绝大多数情况下,人身体上的痣不会有什么癌变风险。
但也不排除一些痣有癌变风险。研究表明,皮肤黑色素瘤可由原发痣发展而来,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黑色素瘤是来自于已经存在的痣。
此外,日晒也会增加患皮肤黑色素瘤的风险。因此在世界范围内,黑色素瘤最常发生在阳光常照射的部位,如人的背部、腿部、手臂和面部。
但对于中国人来说,最常见的黑色素瘤是肢端丘疹型,位置多见于足底、足趾、手指末端及甲下等肢端部位。这种黑色素瘤和日晒的关联相对较小,更可能和反复摩擦、化学刺激等相关。
所以,对于易摩擦部位(如手掌、脚掌)的痣,要多加小心,其发展为黑色素瘤的风险相对高。其他需要注意的部位还有腰部(与裤腰、皮带摩擦)、胸背部(主要是女性,文胸和肩带勒住的部位)。
如何降低黑色素瘤发病风险?
春城晚报-开屏新闻资料图
医生提醒,由于紫外线会增加黑色素瘤的风险,所以日常生活中主要的预防方法之一就是注意防晒,具体包括
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紫外线太强时不要出门。
坚持每天涂防晒霜。
物理防晒。戴太阳镜或者遮阳帽,穿长袖衣服或者其他防护服都可以保护人体,减少紫外线的照射。
此外,不要去街边用药水点痣,这也会增加黑色素瘤的风险。
如果身体上新长出任何可疑的痣,建议在生活中要格外留意,必要时请及时就诊。
身上长了不少痣
怎么判断它们“好不好”?
哪种长相的痣可能是危险分子?具体的观察方法,可参考国际主流的“ABCDE”原则:
图源:上海市卫生健康委
A. 不对称(asymmetry)
良性的色素斑的一半与另一半看起来不对称。结构不对称、颜色不对称都算。
B. 边缘不规则(border irregularity)
良性的痣往往边缘整齐,具有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轮廓。要警惕边缘不整或有切迹、锯齿的痣。
C. 颜色改变(color variation)
正常色素痣通常为单色,而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污浊的黑色,也可有褐、棕、棕黑、蓝、粉、黑甚至白色等多种不同颜色。
D. 直径(diameter)
色素痣直径大于 5~6 毫米或色素痣明显长大时要注意,黑色素瘤通常比普通痣大,对直径大于 1 厘米的色素痣最好做活检评估。
E. 隆起(elevation)
一些早期的黑色素瘤,整个瘤体会有轻微的隆起。
建议大家按照上面的原则定期检查自己身上的痣,一般建议3~6个月检查1次,若身上的痣符合以上3~4条,建议及时就医。
祛痣的正确打开方式
除美容目的外,绝大多数痣无需处理。而对于上述提到的“危险分子”,建议一次性彻底祛除。
激光、冷冻:适合比较小、浅的痣,痛感低、恢复快。
手术:直径大于0.3厘米或出现明显变化的痣,建议手术切除。
需要注意的是,祛除过程对痣也是一种刺激,如果祛除不彻底,容易复发增加癌变的可能。若想祛痣,请一定选择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操作。
看到这里
想必大家的恐慌都减少了几分
希望每个人
都可以与身上的痣和平相处
做一名健康的有“痣”青年
春城晚报-开屏新闻综合整理
部分内容综合自微博@央视新闻、@人民日报,极目新闻,科普中国,上海市卫生健康委,浙医在线,香港大学深圳医院,网友评论等
责任编辑 何丹
责任校对 易科彦
主编 严云
终审 编委 刘超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