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子赤
剪刀桥,宽三米,长十米有余,原名泉湖桥,后异名剪贪桥,再名剪刀桥,乃韶山至湘乡之必经桥。
剪刀桥?有桥冇刀;剪贪桥?有桥冇贪。想当年,桥上四方云集,车行人担,繁华热闹了得。如今桥道早废,车辙可见,遗一个桥名,引发后人,叹沧桑之变,效古人之情。
(资料图)
据县志记载,桥建于明朝的天启年间。新桥礼,场面浩大,方圆百里人集于桥岸,为官者身着红袍,头戴官帽,净手净身,在道士和尚的引领下,几拜天地各路神仙,祈风调雨顺路路通平安。又载:当日雨后天晴,彩云飘飘,礼炮三声,新桥礼成。忽地,云朵翻动,一条白龙在云朵中时隐时现,且彩虹也在桥南北两岸升起,犹如一条美丽的花环,给新桥带来了无限的神秘。人们猜想:此等奇象,是要伟人渡么?
如是,人们记住了这座桥,是一座吉祥桥!做生意的求个财,走亲访友什么的,求个吉利,他们舍近求远也要走剪刀桥,北至的道林、花明楼、如意、韶山的人马车辆,均改道从野猫坳来过剪刀桥。
而今,看600多年过去,剪刀桥上的那道彩虹,是否应验了伟人渡呢?想一想,捋一捋,先把剪刀桥的故事一讲,你便不期然而然地,你会想到一位伟人。
把历史拉回到建桥的当初一一
泉湖桥刚好建成,朝廷的一位巡抚王大人,不晓得闻到了什么风声,竟然不邀而至湘乡。当时的县知府姓胡,便客气地邀王大人行新桥礼。
吉时吉日,太阳下,一排大小官员,身着红袍,井然有序至桥中……直到王大人高喊:通——桥——啦!
礼成,胡知府躬身王大人:大人亲临敝县,为桥剪彩赐福,我等无以回报,请大人收下这把剪刀,留个做纪念。
王大人看剪刀——一把金光闪闪金剪刀,明白胡知府了的意思。
王大人心一沉,皱了眉头,问:今年税收可好?
好!好!胡知府答。
造剪刀黄金哪里来的?王大人一脸严肃。
税库里……胡知府一看巡抚脸色,吓得冷汗直冒。
我来时,见街头许多的叫花子,你咋不拿出点黄金施舍他们?!王大人提了高声。
胡知府低头,不敢抬起。
王大人为人清正廉洁,痛恨贪腐,他责令身边人查一查胡知府。不查不知道,一查吓一跳——胡知府竟然还是个贪官!翌年,胡知府因贪的事儿被革职,命运很惨,后来浪迹市井,俨然成了乞丐。曾有人怜其遭遇,多次找人替他告饶求情,但王大人始终面如铁色,金口不开。以至于后来,民间便留有这么一句话:巡抚大人不开口,哪个虫儿敢做声。
后来,一位新上任的知府,不想重蹈覆辙,告诫自己戒贪,便将泉湖桥改名为剪贪桥。但随着时光久远,湘乡话又十里不同音,喊着喊着就变了味,竟然喊成了现在的剪刀桥。
话说伟人渡,那就是毛主席在东山书院读书。
剪刀桥的地理位置,之北,是毛主席的故乡韶山;之南,是湘乡的东山书院。
毛主席外婆是湘乡的,他有个表兄叫文运昌,极力主张毛主席来东山书院学习。起初毛主席的父亲不肯同意,说那么远,不安全,要毛主席留在他身边做生意的好。表兄反复做工作,说韶山到湘乡,50里路,不远,还有我照顾呢。毛主席当时也有强烈的要求。父拗不过子,才同意毛主席去东山书院读书。
毛主席到东山书院报到的时候,书院已经过了考试报到期。毛主席在院门口,不知所措。看门人见毛主席衣着说:在我们学堂里,哪有穿土布衣衫和穿草鞋的人?你回去吧!
毛主席不气馁,与看门人高声理论了起来:你们的书院是看人的外表呢还是看内在的真才?金玉其表的东西又有什么用!适逢堂长李元甫闻声走出,见毛主席口齿伶俐,说得在理,甚是好奇,停了下来,说:我是这所学校的堂长,报道期是过了,但你要是有真才实学,我可以考虑录取你。于是李元甫堂长随即出了个作文题《言志》,说:你先作篇文章,明早交给我。
毛主席看了看窗外,虽说已近黄昏,但离天黑还早,便在桌前铺开十行笺,略加思考,挥毫作起文章来。
毕后,毛主席递给堂长。堂长一看,字写得好,文章立意高远,不像其他考生只谈光宗耀祖和升官发财,决定破格录取。
毛主席读东山书院后,往返于家和书院之间,每每经过剪刀桥,他喜欢在剪刀桥下或歇凉停顿,或游泳锻炼身体,或走访剪刀桥附近的村民,表现出了一个领袖少年好学向上的情怀。
人非生而知之,乃学而知之。每个人的理论基础,都有他生活模型的依着点,毛主席也是如此。
毛主席对贪是深恶痛绝,绝不留情面,如对谢步升、唐达仁、左祥云、黄克功、肖玉壁、刘青山、张子善七个贪官先后处死,那是毛主席在效王大人对贪腐行为?
毛主席少年在东山书院池塘所作的那首七绝《咏蛙》,很英雄很霸气:独坐池塘如虎踞,绿荫树下养精神。春来我不先开口,哪个虫儿敢做声。这诗的后两句,那是毛主席在效王大人之声?
在民间,剪刀桥是一个传说,但我坚信它的存在,深信不疑。
简介:
湘乡市作家协会主席,作品见于《青年作家》《湖南文学》《四川文学》《当代人》《中国文化报》《作家文摘》等报刊,出版有小说《小小鸟》、诗歌《是心在动》。
标签: